也谈押韵

音韵与审押韵、察平仄前几讲,讲述了古代汉语音韵的基本知识:声母、韵母、声调和标音。从本讲开始,讲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问题。一运用音韵知识审察押韵押韵,就是在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同韵(即韵腹、韵尾相同)的字,使得音调和谐悦耳。作古体诗,一般依照古韵;作近体诗,则按韵书规定。《平水韵》反映了唐宋用韵的部类;直至现代,人们作近体诗,仍然依照《平水韵》。宋词根据宋代实际语音用韵;今人作词依据清朝人编撰的《词林正韵》。作曲用韵按照《中原音韵》。古人所作的诗词歌赋,即使今天读起来仍然押韵,古今语音也是有差别的;更不用说有些作品今天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我们学习音韵知识,要明白它们在当时都是押韵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秦风·无衣》)——第一章“袍、矛、仇”,同属阴声韵幽部[u];今“袍、矛”韵母为ao,“仇”为ou。第二章“泽、戟、作”,同属入声韵铎部[ak],今“泽”为e,“戟”为i,“作”为uo。第三章“裳、兵、行”,同属阳声韵阳部[aŋ],今“裳”为ang,“兵、行”为i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 《寒食》)——“花、家、斜”,在《平水韵》中同属麻部。麻部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家麻、车遮两部;到现代普通话演变为a、e,“花、家”韵母为a、ia,“斜”韵母为ie。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依、晖、归、薇”,在《平水韵》中同属微部;微部在《中原音韵》中归入齐微部;到现代普通话分化为i、ei,“依”韵母为i,“晖、归、薇”韵母为ei。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哀、回、来、台、杯”,《平水韵》中同属灰部。灰部在《中原音韵》中部分归入齐微部,部分归入皆来部;到现代普通话,齐微部中分化出ei,皆来部演变为ai,“哀、来、台” 韵母为ai,“回、杯”韵母为ei。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 ,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开头)——“毕、一、兀、出”,在《平水韵》中“毕、一、出”属入声质部,“兀”属入声月部,“质、月”音近,可以合韵。到《中原音韵》入声韵消失,归入阴声韵;现代普通话中“毕、一”韵母为i,“兀、出”韵母为u。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处、去、住、虎”,《词林正韵》为第四部仄声(语、噳、姥、御、遇、暮通用),《中原音韵》为鱼模部;现代普通话分化为u、ü,“处、住、虎”为u,“去”为ü。二运用音韵知识审察平仄讲究平仄,是近体诗和词的显著特点之一。平仄相间,语音就有了抑扬顿挫之美。如一首“仄起仄收式”五律,平仄安排是这样的(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需要注意,古代诗词中的平仄,不能用现代普通话的声调来看。古代的入声字在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入派四声)时,有的派入平声了,特别要注意识别这种仄声字。下面是一首“仄起仄收式”五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这首诗有7个入声字:“节、发、入、物、黑、独、湿”。其中“入、物”二字,在普通话里读仄声去声;“节、发、黑、独、湿”5个字,在普通话里读平声。这5个字,若按普通话读,则不符合平仄要求。此外,“俱”,普通话读jù,古代读jū;“看”,普通话里有kān和kàn两个读音,古代都读kān。这两个字按普通话读,也不符合平仄要求。不仅近体诗讲究平仄,词也讲究。词牌“浣溪沙”平仄安排是这样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下面是一首《浣溪沙》(作者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有4个入声字:“曲、落、识、独”。其中,“曲、落”二字,普通话读仄声;“识、独”二字,普通话读平声。“识、独”,若按普通话读,则不合平仄要求。最后,需要说明,学习古汉语音韵,只要求审察押韵和平仄,而不是要求照古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