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对与磋对

粘对 磋对

秦笛2023-03-16 08:11

咏茶对联中两种特殊的对仗方法:粘对、磋对对仗的粘对、磋对之法,在古人联语中并不罕见,迄今却少有人识,更无人采用,实属可惜。

一、粘对粘对,即将律诗相粘的两句组成对联。这两句对联放在联末的子句时,仍然遵循上句收尾为仄声,下句收尾为平声的规则。这种对仗形式虽然失对,但每句都符合律句的平仄规范,故读来音韵和谐。如: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武侯祠联)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一布衣(云南弥勒县孙髯翁墓联)

湖水春来绿

山色雨余青(云南蒙自县南湖联)

上述联语虽然上下联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同平同仄,即所谓“失对”,但单句并未违反平仄相间的规则。这种合粘失对的特殊调声现象,它确实鲜为人知,许多人面对这种现象感到茫然。甚至许多人批评这种现象不合对联要求。联界名家刘振威先生即在《中国楹联报》总第50期撰文批评武侯祠联不合律,视之为不合格对联;钱剑夫主编的《中国古今对联大观》对孙髯翁墓联困惑不解地评曰:“联括翁生平,足以传世,惟对句平仄不谐,未知何故?”该书还对蒙自县南湖联提出批评:“联句颇美而亦平仄不谐,可惜可惜!”就是民国时期大楹联家吴恭亨也斥之为“乖律”,其《对联话》收入了汪兰皋挽陈英士联:居前能轾,居后能轩,我自问不如卿,后此驰驱,更从何处呼将伯鸿毛或轻,泰山或重,公之死则为国,自论成败,惟将无命惜英雄吴恭亨评曰:“论调堂皇,笔亦流转,惟二落句平仄失谐,虽初唐人诗中时亦有此,然究之乖律,初学仍以不学为是。”由此可见,对这种对联理论的探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律诗中相粘的两句要求起式相同,收式却必须相异,所以,相粘并非用一种句式。如第二句用平起平收式;第三句必须是平起仄收式;如第四句用仄起平收式,第五句必须是仄起仄收式;第六句用平起平收式,第七句必须用平起仄收式。这种规则运用在对联中时,有两种情况:如为短联单句对或置于多个分句对的末尾时,须合乎对联以平声落脚的常态,即上边可用平起仄收式和仄起仄收式,下边可用平起平收式或仄起平收式。如:

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当先(五言格言联)

五品天青褂

六味地黄丸(嘲陈见三五言联)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左宗棠题兰州澄清阁七言联)

莫轻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生颜色

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无恙,春时桃李斗芳菲(王湘绮题莫愁湖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彭刚直题金陵莫愁胜棋楼联)

黄流东注,湟水南来,任浊浪纵横,百折终须趋大海

胡笳勿悲,羌笛休怨,认灵旗恍佛,千载犹闻诵大招(左宗棠题西宁昭忠祠联。

联中“黄”字应仄实平,因事实所限,称名之不叶平仄者,不必避。——郭绍虞语)如用于长联的起句时,则视长联该起句句脚(腰眼)所需平仄而定,不一定强调下边的平声收尾。如:

名士天生五百年,为福黎民,特使早居黄阁上

天老人称二十载,宣增华发,谁知正在黑头时(李渔题李坦庵联)

富贵春萝婆,同辈几人紫光阁

乐府秋胡妇,诗名终古白香亭(王湘绮挽邓弥之联)

但是,这类对仗形式用于长联中间子句者还不多见实例。以置于最后子句者居多。如:

南岳突飞仙,剑化夫人一笑去

孙媛重妻我,才愧刘郎两度来(民国时笔者乡儒魏会发代刘某挽魏金凤母夫人联)

与吾侪派衍一本之亲,每当暮省清明,倾怀不罄终宵话

是主席驾崩中央之会,好共神游上界,为君也下半旗看(民国时乡儒刘常德挽刘馨山联)

楼头棣萼正联辉,胡当风信频传,苦雨偏摧第一朵

粉暑桃花前共赏,今忽云游永别,每日难忘十二时(民国时乡儒刘常德挽魏屏南联)

除以上句首、句中、句尾三种粘对外,还有复合式粘对,即多子句联中运用多重粘对法。如:

囊无万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明末清初吕留良自题堂联)

此联上下两个子句都是粘对。

二、蹉对蹉对,

“移句中位次以就平仄之谓也”,也称“交股对”或“错综对”。这种对法乃诗人偶尔用之,是不得已而为之,或是因为迁就平仄,或是因为句顺。

裙拖六幅湘江水

髻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巫山一段”可改为“一段巫山”,如果上下同位,对仗是工整了,但平仄却不谐了。

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以“萤”对“鸦”,以“火”对“暮”。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刘希夷《览镜》)本来也可以看成它同位是对仗的,但看成蹉对,使原来的对仗就变得更工整了,“春”与“秋”为错综对。

诗趣

端午节虽己过,但有一则与端午节有关 的正能量段子,很有趣,说明知识就是力量,特转给大家欣赏:
《诗趣》

 前清时期,益阳笔架山附近有对夫妻,男女皆有文才。只因家境贫穷,时日都揭不开锅地过着贫困日子。
 是日,为逢端午节的前日。饱读诗书的妻子,对家庭的困境感慨动情,随即吟成七绝一首:

自慚薄命遇窮夫,
明日端陽樣樣無。
佳節只宜虛度過,
寥將白水煮蒼莆。

 丈夫看到妻子的诗,既感惭愧对不起妻子,又觉得自己应该想办法让妻子高兴。

想来曹娥救父,伍子胥屈原受屈,祭奠前贤携妻看岳父岳母,使岳父岳母放心,女儿坚贞随夫不偏心。

于是在端午节前夜,丈夫一人悄悄出门,在笔架山附近偷回来了一头牛,准备明日卖了换些节货,好好让妻子过一次真正的端午节。
谁都没想到,当丈夫把牛牵到市场交易时,竟被失主逮了个正着,钱没换到,人却被告到了县衙,还要面临牢狱之灾。
妻子闻讯,随即赶往县衙大堂,擂鼓鸣冤,说她夫君是在学天上的牵牛星牵牛,根本没有偷牛的意思,如果丈夫有责任,也是因为自己写诗的原因,责任应由自己承担,不能怪罪丈夫。县令是个惜才的清官,听到妻子诵诗招至丈夫违法的趣事,非常感兴趣,觉得面前这位女子才华不错,并有意放过她丈夫。故还想当面试试女子的才气。
县令指着案头三样物品磨墨的水,砚台和一副象棋,让女子即兴作诗三首。要求毎首诗中都必须有一个”牛”字。女子听完县令的话,就能凭自己的才气搭救丈夫,心中甚是高兴。女子不加思索,张口即来。
第一件物品是水:

滔滔河水向东流,
难洗夫君满面羞。
深恨妾身非织女,
良人何必仿牵牛!

第二件物品是砚台:

本是民间一石头,
匠人雕刻伴公侯。
轻轻一动乌云起,
文光电闪射斗牛。

第三件物品是象棋:

两国相争誓不休,
兵卒过河水无流。
車马炮象般般有,
唯独缺少一头牛。
县令看了,拍案叫绝,真乃闺中才女!当即吩咐衙役放了她丈夫,并让她丈夫即日进衙门当差。此故事不仅让人感觉到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位贤淑的女人。贤良的女人最能善解人意,逢凶化吉。更让人们懂得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
此文很好,
值得一读!
2024端午节之际

九个以

九个以

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深刻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九个以”的实践要求。
总书记指出,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九个问题,即:

以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保证,
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为根本目的,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
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
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主攻方向,
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
以锻造坚强组织、建设过硬队伍为重要着力点,
以正风肃纪反腐为重要抓手,
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把党的自我革命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严密,把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

和九爷诗选(学习七律)

原韵 登老龙界有感
文/萧伟群
悠悠白鹭掠橫塘,界上千峰换绿妆。
百里昭陵来眼底,一弯曲径入羊肠。
车梭高速不知倦,蜂釆南园岂顾香。
自古风流成过往,山中五老笑人忙。

才子雅和接龙
1,步九爷雅韵凑句:
农忙
文/肖若威
重重树影映方塘,岸上繁枝巧化妆。
十里风光浮画卷,半壶米酒动愁肠。
舟横水面悠思远,鸟戏林梢漫嗅香。
多少兴衰皆过眼,田间秧信看农忙。

2,步九爷韵·贺九爷有喜
文/孔子登山
架桥灵鹊响林塘,如镜梅亭映嫁妆。
鬓插春花新首饰,蜂迎车驾热心肠。
接亲周旺千山秀,添喜根糖十里香。
初夜老龙云雨累,吁吁气喘播耕忙。

3,文/王亮
六一感怀
童谣浅唱过莲塘,历历流年叠靓妆。
捉蝶衔花行鸟径,抓蛙戏水绕羊肠。
谁云折柳琴声好,自笑题荷笔韵香。
莫道残霞榆景晚,挥毫染墨赋情忙。

4,文/刘永丰
绿满田畴水满塘,江边新柳正梳妆。
炊烟缕缕笼村舍,鸟语声声绕肚肠。
白露凝珠花诱蝶,清风过径草生香。
归来已是黄昏后,泼墨挥毫写作忙。

5、六一佳节和师傅九爷
文/黎祜银
悄开一鉴小方塘,云影天光映彩妆。
佳节花红多绮丽,良辰福艳悦肝肠。
前因范子行桃运,后有九爷抱玉香。
蝶舞蜂萦随梦至,翩翩骚客好繁忙。

6,
盛世六一节和九爷
文/李焕求
人山人海游乐场,女女男男着彩妆。
小吃电游登索道,天轮转马滑羊肠。
时时买卖声音疾,处处飘浮空气香。
不觉不知寅夜至,拖儿带女笛鸣忙。

7,再步九爷八句
文/杨焕湘
骚人何事过横塘?鸟语蛙鸣夏扮妆。
乱蝶纷纷铺彩道,浪蜂细细理愁肠。
一来二去柔情碎,久嗅长闻美色香。
自古风流多雅士,甘抛热血为花忙。

8,老顽童节日快乐和九爷诗
文/胡芳强
啾啾黄雀早登场,大地已然着绿妆。
放眼山川皆秀色,开心时日诉衷肠。
佳节盛世叟童乐,美酒鲜花庭院香。
更喜九爷称五老,推文敲字赋诗忙。

《双抢》–融入血液与骨头里的记忆

融入血液与骨头里的记忆———
《双 抢》 原文:胡建平.作者:曹秋林
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和理解那时我辈经历的“双抢”岁月,特作此文,略表情怀。
在我的家乡水稻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插上二季稻,还务必在立秋前将秧苗插下。如果晚了,收成将减少,甚至绝收。才二十天左右的工夫,抢收抢种,所以叫“双抢”。
记忆里,它却是维系所有我们农家生活命脉里的一种繁重劳动的代名词。“双抢”时,要举家上阵,从7、8岁开始,在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也就留下了我辈儿时那瘦小的身影。
天还朦朦亮,在大人由轻到重的呼唤声中醒来,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很不情愿的从打满补丁蚊帐中钻出来,慢吞吞的走向屋后的茅房,解决掉一夜的憋尿,接着听着大人的唠叨声,喝下几碗粥,赤着脚跟在大人背后,双抢期间的某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早上清凉,是拔秧的好时机。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伸了伸懒腰,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在初升的太阳下闪耀着,不时滴落在奔走田埂上人们的脚背之上,透着一股沁心的凉意。
一大把整齐的扎秧草放在密匝匝的秧苗上,人们弯着腰把秧苗一小把一小把的从秧田里拔起来,凑成一束,放在水田里“哐当哐当”的把秧苗根部的泥巴洗去,再从前面抽出几根扎秧草,简单绕拧成细绳,熟练地打了个活结,随手就把一束秧苗扎起来了,丢在身后。
不一会儿,后面翠绿的秧把越来越多,一个个士兵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秧田里,在晨风中瑟瑟飘摇。
秧田必须要水源充足,农田水利不发达的年代,一般都依池塘而做田,背阴潮湿恰恰也是蚂蟥的天堂。
日上三竿时,我们腰酸背疼,饥肠辘辘的从秧田里走上来,吸附在腿肚上的几条蚂蟥,已滚圆滚圆了,一头粘连在腿肉里,还没有吸饱血,饱了就会自己滚落。这时我们一边骂着,一边习以为常地从腿上将它们拽下来,找根细树枝,插进蚂蟥体内,随着滴落的鲜血,蚂蟥皮被整个穿肠翻了过来,丢在火辣的太阳下,终究化成一滩水,再也不能复活。蚂蟥,这个东西很讨厌,好像即使碎尸几段都没用,翻皮才是绝杀。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七、八亩田,父亲总是胸有成竹的根据每块田里稻子的成熟度,来决定先收割哪块田。割稻时,手持一把铮亮的镰刀顺着水稻倒伏的方向将其一一割断,然后再一把把理好,两把一堆。起先整片金黄的稻穗不见了,一块块稻田在镰刀嚓嚓声中露出了一截截整齐的稻桩。有力气,手快,这是割稻好手。也常见到在田野里捂着手急匆匆、满脸痛苦的小伙伴,手快比不过刀快,你割稻时若有分神,锋利的镰刀就有可能亲吻你的手。如今自己手上的刀疤亦依旧如新,只是不知道那把镰刀烂在哪里……从最初的斛桶到脚踩的打稻机,好长时间我都是专职抱稻铺,裸着身子,只穿个短裤衩,弯着腰把一把把稻谷从泥田里抱起来,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田里,来来回回,将稻铺递给大人 临近中午,骄阳喷火。你家田里,他家田里,脚踩的打稻机千篇一律地发出了“嗡嗡嗡、嗡嗡嗡……”的声音,震颤飘荡在旷野远方。知了也在声嘶力竭地嘶鸣着,好像在倾诉着夏日的炎热。两种声音在原野上空交织,奏出了农人的艰辛与心酸…… 太热了,“歇伙”是一件幸福的事。留守家里做饭的母亲用大水壶送来了茶水或早晨吃剩的稀饭,算是“打中尖”。这时满身泥巴犹如泥猴的我们顾不上喝水,噗通一下就跳进了池塘。池塘表层的水也是热的,必须下潜到水底,才能感受到一丝清凉,那是一种沁脾的凉爽,却需要不停的潜上来换气再下潜。片刻的清凉,温热的茶水,换来一丝暂时的惬意;继而发现胳膊上、胸脯上已然留下了一条条被稻铺划扫的红痕,汗水流过,感到一阵一阵刺啦啦的疼。这时大人又吆喝起来: 再下田,加把劲,打完这块田,就可以回家吃午饭了,下午还要把打稻机扛到另外一块田里呢…… 轰隆隆的齿轮转动声,哗啦啦的脱谷声汇聚成正午的喧嚣。大人们一只脚用力支撑着躯体,一只脚用力踩着打稻机脚踏板,双手紧紧握住稻把,摁在滚轮上用力转动着。随着打稻机消灭了周边的稻铺,我们疾驰在泥巴田里,在越来越远的地方将稻铺抱回来快速递给大人,在大人身体的晃动起伏中,谷粒唱着欢快的歌,离开了稻草,飞入前方的斗中…… “双抢”中午的伙食比平时要好,父母隔三差五尽可能让我们吃上点家养的鸡或鸭什么的,知道大家消耗的体力太大,有意让我们补补身子。饭桌旁边,没有电风扇,流着满头大汗,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突然,天空中传来“咔啦”一声巨响,让所有的人都无奈地扔下了饭碗,离开饭桌,奔了出去。六月天娃儿脸,说变就变;雨可能即将伴着刚才的雷声呼啸而至。我们得快速把上午收回来摊晒在屋前晒坪上的稻谷收起来,否则雨把稻子淋湿后会发芽、发霉,那上半年就白忙活了。此时,屋前的大晒坪上熙熙攘攘起来,村里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即便你家没有晒稻也会赶过来帮忙。各种工具将稻谷团成一堆,用大塑料薄膜盖上,压上石头稻草防止被风吹开进雨。整个过程火急火燎,容不得半点松懈,自家稻子盖好后还要帮助其他家盖,总之,必须要保证所有稻子不能淋雨。也有来不及收,稻谷被淋雨的时候,如果碰上持续阴雨天,那晚上就得一锅一锅的炒干,这就麻烦了,炒干了最多能磨点粉,就不能辗成像样的大米。淋雨的稻子也交不了公粮,粮站收稻员拿根空心的铁钎子插进麻袋,又抽出来,在主人可怜巴巴地眼神中,捏起几粒稻谷丢进嘴里,一咬,白眼一翻,拉回去,拒收!碰上这样的事,伴随雨夜炒稻声的是女主人的眼泪和男主人的叹息。
夏天的阵雨,来的突然迅猛,走的也快,很快天又放晴了。这时总觉得这雨是来捣乱的,大人们又骂起了天。
“冰棒冰棒,香蕉冰棒,冰棒冰棒; 豆沙冰棒”,一声声吆喝伴着自行车铃铛声,将娃儿们吸引到了一起,卖冰棒的来了。大人为了鼓励我们继续好好干活,也扣点零钱出来给我们解馋。五分钱一根的冰棒太令人回味无穷了,小心翼翼地剥开冰棒纸,不忘将粘在纸上的碎冰舔到口里,冰棒表面留有一层薄薄的白霜,一股甜丝丝的雾气夹杂着丝丝凉意一下子钻入鼻孔中,迫不及待狠狠咬上一大口,含在嘴里让它缓缓化掉,再一点一点咽下肚去,只半支冰棒下肚顿觉通体舒畅极了。那时觉得更觉神奇的是,冰棒放在铁搪瓷缸里,过一会儿瓷缸外面怎么也会变潮变湿呢?
终于雨后的凉爽经不住太阳公公的霸道,半下午左右,息风了,整个原野又像大蒸笼一样闷热不堪起来。插秧的人们已经个个汗流浃背,草帽下的汗水顺着额头流到眼里,一阵刺辣……却也无法分出手来擦一把。大人们将手里的秧苗掐分成一撮撮,快速地按进滚烫的泥巴里,弓腰有序的往后到退着,一棵棵秧苗也就慢慢将水汪汪、白茫茫一片的水田装扮得郁郁葱葱起来。插秧是个技术活,插的不好不能成活,回头还要补棵,所以大人一般都不让我们插,我们娃儿们只能抬抬秧苗,把秧苗往大人身后传递。
火红的太阳渐渐落了下去,好像整天锋芒四射让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了,在这黄昏时分也透出了些许温柔。
“双抢”的早上、晚上都是干活最佳的时间段,火烧云的映射下,人们经历一天的劳作,体力消耗的所剩无几,可深知明天农活任务更加艰巨,不得不在蚊子牛虻的叮咬下,继续奋力抢收抢种着。
阵阵犁田人呵斥牛儿的声音,为田间放水而吵架的声音,跟四起的炊烟一同飘忽在田野的上空。
天色渐黑,池塘边上挤满了人,洗脚的,洗农具的,牵牛喝水的,抬水的,洗菜的……我们赤身裸体地在池塘中翻滚,肆意嬉笑打闹;在相互表演仰浮,肚皮朝上,这在我们这里称之为“漂尸”,不担心溺水的,直到今天我的水性一直很好。
现如今,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渐已消失的“双抢”,伴随着我从7岁一直持续到18岁,已化成一种融入血液与骨头里的记忆,镌刻盘踞在我的心灵深处,其滋味刻骨铭心、五味杂陈,让人想笑,想哭……
“双抢”,让我心悸、惧怕与敬畏……但它的艰辛苦涩,让我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学会了隐忍、无畏、坚强!
时光如梭,这种特殊的经历,此生不会再有,回不去的岁月,忘不了的“双抢”!
终于写完了,大伙儿不要觉得我傻着没事干。想想现如今的孩子,手里几乎整天拿着手机,上着wifi,吹着空调,玩着游戏,还有谁念着想着为父母分担点家务活?还有谁记得我辈曾经历的酸辛?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稍有不顺,耍起小性子,顶撞父母……”这些是现在许多孩子的共性,我们做长辈的不应该反思一下原因出在哪儿?

(网摘)

https://www.meipian.cn/1gnahjhd

诗人已死

诗人已死

武汉东湖学院 孙 翔 三等奖

诗人已死,美韵不在,沽名当道,糟粕横野,人浮于事,诗悖于人。

—题记

我不懂诗,更不懂诗人。

我听说,诗人已死。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诗人,即使有,也不再像从前那般美了。

或许我并没有经历过诗歌的黄金时代,并没有迷恋顾城,学着他那样总戴着帽子。

但我也听到了这样一种言论:“就像很多人说中国人精神已死,但中国人精神仍在在重建中。作者、读者之间应该互相信任,所以对于此说法我选择一笑了之。”

那我想反问,一笑了之的背后呢?我在疑惑着,现在的诗人们还能不能创造出那些感人肺腑的东西?这个时代里是否也不再有孕育诗人的土地……

于是,有人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诗人已死》

夕阳耷拉着脸/哈吧狗的皱脸皮/叠砌/是死去诗人曾用细小线条勾勒的美/ 黄昏/那只贪吃腐尸的乌鸦/终于迷失了黄昏的森林/黑暗中/辨不清未来与归途/诗人,你在哪?/苍老的秃鹫/穿过云层的眼睛/看见/现代的臭水沟里/美艳赤裸的胴体/腐烂,腐烂/是金钱般的色彩/沉沦,沉沦/诗人已死。

这是我们无法否认,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总有人扯着文化复兴的虎皮高喊着:诗人还活着,你们这些愤青太偏激!写两三句自以为文艺又处处流露出的哗众取宠的东西着实令人恶心。诗人,呵,诗人们啊!

诗人本来就是要死的,在这种情绪潜伏的同时,他是在挣扎,他努力地希望去改变即将要面对的绝望,但一切已经挽回不得,最痛的到底是谁?我看到一群小丑,穿着皇帝的新衣,打着诗歌的名义,粉墨登台。美其名曰:“诗人”。对,就是“诗人”。

可惜的是我不会写诗,因为在文学的话语权没有民主化之前,鬼画符还要统治一个时期,等到大家都有对诗歌的真正的发言权的时候,诗人墓碑已长满荒草。现在诗是处于瘫痪状态,倒未必不符合主流话语真正的利益和心愿。

“愤怒出诗人”,人人懂得,不让愤怒,不敢愤怒,所以就没有诗人和诗,至少是外表看上去如此。辛亥与五四时期,诗人少吗?那些气贯山河的宏伟诗篇,他们语句中流露出的英雄气概,甚至令人沉迷于硝烟炮火,热血沸腾!好像再没有比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更窝囊的了!也再没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更比今天的所谓“诗人”更不学无术,做一个“诗人”更容易,更显得猥琐和更被人鄙夷不屑的了!毕竟诗人只用“十四行”成一诗,有些还用不到十四行……

记得以前还是有很多著名的诗人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发展太快,人们的思绪也和社会一样,推崇的是快餐主义,娱乐主义,我们有多久没好好读一本书呢?

论其变化的原因,是人心浮躁了吧!还有谁会在意整体唧唧歪歪、神经兮兮的所谓诗人?所以,他们是被社会边缘化了,这个歌舞升平的社会并不需要所谓的诗人来做无意义的歌功颂德。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讽刺、评判主义的现代诗人,写一些庸俗不堪的词句,自以为文艺,无外乎文化流氓罢了。

另外,就是诗人的断代,青黄不接。大家都迷失了!有些许文学功底的哼哼唧唧的弄个长篇小说上电视,报纸吹一吹马上名利双收,利润还大,没能力的写写网络小说意淫,也有收入。但真正的诗人是什么?他们不知道!

诗人已死,大概他们都忘了诗人的模样。

有人说:真正的诗人,是真正骄傲的人,他们的骄傲不是清高,是一种精神上的俯视众生的高人,他们眼里的世界不是庸俗的名利,不是欲望的肉体,而是思考。他们的思考不是热血的,必须是冷静的。有必要的时候还是冷血残酷。这个世界不是方和圆的,不是大和小的,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就和哲学家的眼睛一样。他们思考的是万物规律,还有人性美丑。而诗歌不过是他们思考的产物而已,用不着那么华丽。

问题是现在所谓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诗,但是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黑暗,彷徨,希望,理想,喂,还能换几个词?他们没有告诉我们路怎么走,人怎么活,他们的路走错了。

他们根本不明白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然而生活必须是高于艺术的。记得高中的语文老师喜欢白居易,我们也耳濡目染。我一直以为他这样的诗人才是真正的诗人,你的作品再好再高深,连老太婆都看不懂,那也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你写日记自己看就好了,写出来人家看不懂,普通人接受不了,明白不了,那有什么意义?现在很多人的作品我实在看不懂,也没好意思说,谁叫咱没什么文化,说出来肯定让那些 “诗人们”看不起。

我只有读着久远的诗,看着诗人的墓碑,我想,我是要学顾城那样,总戴帽子了!

诗人已死?诗人已死!

不是诗人已死,只是每个人都要生存。

                          ---尾记

点评:《诗人已死》讽刺了某些人喜欢用诗来显摆自己有文化,“写出来人家看不懂,普通人接受不了,明白不了,那有什么意义?”诗,谁都可以作,但不是谁的诗(如果那可以称作“诗”的话)都有资格如旌旗一般亮出来,玷污我们的视线。“诗人已死”,但我们仍要继续追逐诗意的浪漫,不过,别用诗的名义和形式罢。 周末

https://www.olpk.net/yxzpxd/54.html

无以名状的幸福

无以名状的幸福

武汉大学 赵维宁 一等奖

街上被铺天盖地的红所淹没。

那年除夕,夜空被那一抹烟花绚烂着。夜空下的我隔着寒意深重的玻璃窗,看那亮点在空中炸成一片耀眼,笼罩着烛光氤氲的万家灯火。

那时可真幸福。是因为有厚厚的玻璃,反正烟花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吗?

那我可不知道。记得小时候回老家,从飞机场到家的一路上我都无法把眼睛从车窗外移开。

满满的雪呀!

高高直直的树上落满了雪精灵。是啊,精灵不都是住在森林里的吗?高大帅气的树先生充满爱意,小精灵们则在他们之间跳啊跳,跳得树先生们的胡子眉毛全白了。它们还不尽意,又跳到路中央,跳到车窗上,跳到行人的头发上,跳出一个纷飞的冬季……
跳、跳、跳……跳到家门口。
家门口更是另有一番风景。屋檐下挂着或长或短,晶晶莹莹的冰凌,哦,这是一切冬天该有的景象。
这样的家门,或许曾在梦中出现吧!
阁楼的早晨,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窗檐上的冰凌在灿烂地向我微笑。
侧身向楼下望去,奶奶做的早餐早已热气腾腾……
雪,大概是老天赐予孩子们最纯洁的快乐了!下雪天怎能不玩雪呢?和邻居的妹妹一起,抓一把雪,使劲往墙上扔,看谁的雪在墙上留住得最多;接下来,堆个雪人,让它陪我们玩游戏吧!小小的手搓出的雪人没有多大,于是偷拿哥哥的墨水瓶盖做雪人的帽子;雪地里还可以打羽毛球,但打着打着就找不到球了……雪是多么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啊!
回到妹妹家的院子,发现一层一层的楼梯上,那里的雪安安静静,平平整整,没有任何痕迹,保留着最单纯自然的状态。它们在休息吗?可能睡着了吧,是那样安稳呢!可能小小的雪花们正从鼻子里呼出一个个气泡在忽大忽小呢……本想在上面“加盖”脚印的我,也就蹑手蹑脚地退了回去。越来越多的雪落了下来……
跑来跑去的妹妹没有发现,忙来忙去的大人也没有发现,这些楼梯是一个个隐蔽而又完整的角落。
一个不经常见到雪的孩子,有种想要变成那睡着的雪的愿望,那一定很幸福。
这一座会下雪的城市,总有关于我太多的眷恋。
雪纷纷落下,城市的街道渐渐模糊,可这座城的轮廓却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使我能时常在梦中将它细细描绘。
梦中,有一个渡口,我只愿远远相望,而不愿从此上岸。
梦中,有一些拂柳,用这碧波荡漾,随我的梦境而摇晃。
这些,都与一条名叫“秦淮”的河有关。
那次回老家,我又再次追寻着她的气息,投入了她的怀抱。
踏上画舫的一刻,我便幸福得不由自己。
与你相关的一切,我都再熟悉不过:秦淮八艳的芳名,和她们无畏的故事;楼阁上曾经的歌声袅袅,和贡院里发生的故事;我知道哪里有王羲之的碑刻,那是他对儿子莫骄傲自满的告诫;我知道这桥名的由来,以及桥洞内的浮雕;听到“乌衣巷”的名字我会兴奋;看见岸边的“美人靠”,我会心生爱怜……
是的,踏上画舫的这一刻我是那样幸福,因为我将再次阅尽你那深邃的美丽。
多想融入你,成为你的一纹波,一片叶,一声桨,一晕光。我已遗憾无法生在那时,掩映帝都风光的那时,云朝金粉尽洒的那时,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那时,文人墨客会集的那时。我已遗憾不能成为那“秦淮人家”,哪怕只是摇桨的一双手。
那么,就让我时时将你揽入梦中吧!
我最愿梦见的,是你的桨声灯影;最愿描写的,是你的粉墙黛瓦。
然而原谅我这笨拙的文笔,无法写出我对你万分之一的眷恋。
是的,踏上画舫时,我就有种希望成为那木浆的幸福。
在这铺天盖地的红抢夺我的眼球时,我诧异自己竟在犯一种病。
一种游子在乌篷船上,与月光对饮时,常常的喃喃自语。
而我因这病,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幸福。
是因为这红,而想起了那抹绚烂烟花的吗?
那我可不知道。
●点评:如此秀美和娴熟的文笔,很难想像是出自一名学生之手。不能不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呀!作者更为高超的是句子之间及起落几乎没有什么做作的痕迹,无论开篇和结尾可谓天然而成。文中的思绪幽静且纷纷扬扬,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等奖作品。 于墨

https://www.olpk.net/yxzpxd/53.html

治丝益棼

治丝益棼

[zhì sī yì fén]

治丝益棼,汉语成语,拼音:zhì sī yì fén,意思是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1]出自《左传·隐公四年》。

释义

播报

编辑

治,整理;益,越发;棼,纷乱。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3]

出处

播报

编辑

《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3-4]

例句

播报

编辑

清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而复以上院制肘之,是治丝益棼也。” [5]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九回:以今日外交吃紧,若舍事实而争言法理,势必旷日持久,治丝益棼,陆沉之忧,悬于眉睫。 [3]

成语用法

播报

编辑

作宾语、补语;指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

成语辨析

播报

编辑

近义词:理丝益棼

反义词:迎刃而解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BB%E4%B8%9D%E7%9B%8A%E6%A3%BC/853392

云端上的梦

云端上的梦
———致拉萨帅小伙云丹平措
文/马立银

有些梦
注定扎根在云端
在绿色的高原上
点缀白色的羊群
黑色的骏马
健壮的牦牛

有些梦
注定飘在雪域的迷城之巅
雄鹰翱翔在白云之上
青稞酒醉在格桑花旁
糌粑混着奶酪蜜雪的香味
徜徉着经幡舞动的精灵

眼中星光闪烁
骏马奔驰
山谷的风,传来家的思念
透明如水的歌声
将梦飘向云端
延伸至雪线
开出灿烂无比的蓝莲花
与五彩斑斓的格桑花

步韵和诗四首

步韵《灌水帖赠格格》

笑天

春风拂处少年狂,

且把半壶倾一觞。

来处虎龙翻海岳,

隐时猫蝶捉迷藏。

窍心有孔通犀角,

口舌如刀断法章。

莫笑群中多刷子,

乌鸡附得凤朝阳。

步九爷韵·戏说九龙灌水

文/孔子登山

为你花痴为你狂,

九龙醉卧半壶觞。

甘填欲壑村中隐,

难掩春心眸底藏。

梨压海棠铺被卷,

耳磨潘鬓论诗章。

昨宵缠斗不眠久,

今又偕行往邵阳。

步九爷韵赠格格

陈立田

经年未许减疏狂,

感概临风自把觞。

沧海归来今小隐,

文林契阔已深藏。

一枝拈得花无缺,

百韵初成腹有章。

最是扫眉才子笔,

沾香焕彩入春阳。

步九爷韵•自吟

文/乐天

点墨胸无未敢狂,

自娱自乐亦三觞。

一身傻气朝天去,

两缕清风往袖藏。

别个拈花当有本,

余何摘句不成章?

功名声色东家事,

只对卿卿说夕阳。

步九爷雅韵凑句:戏赠格格

文/肖若威

道韫何曾斗酒狂,

满壶清照女儿觞。

招摇过市行人醉,

小隐于林飞蝶藏。

信手皆成朱笔画,

随言尽是锦云章。

明心养性谁同悟,

白首吟诗共夕阳。